|
专利是企业创新力的成功指标
|
|
|
|
作者:未知 来源:台湾《商业周刊》 点击数:4398 更新时间:2007-04-01
|
|
摊开二○○五年〈专利一百强〉榜单,ABW家族(泛宏碁集团)的公司包括明基、宏碁、友达、纬创等,都是上榜企业,去年,他们获得的美国专利数,即达到二百五十一个。 崇贸科技也有类似的痛。崇贸自一九九九年由传统的IC烧录器,转型进入电源控制IC设计公司后,每年年营收都增长三三%到五一%。却引发美商PI(Power Integrations)的警觉。今年五月,德仪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(ITC)提出侵权控告。虽然崇贸在转型时,也申请到三十六个新的美国专利保护,但「真的是打了官司后才知道痛,才知道该怎么『写』专利申请,从防御目的变成攻击专利,」崇贸专利智财室副理郑培璇叹着说。 有了前车之鉴,崇贸即将推出的电源控制芯片,在申请专利时,同时做水平与垂直式的卫星专利布局,将相关的回路方式、IC制程,包括电源输出与输入的信号处理、调变技术和省电模式等,同步推出十余个卫星专利。同时在公司内建置达五人的专利智财室。 崇贸的营收成长、被告的痛,到崇贸在专利申请上的积极转型,正是台湾大大小小厂商过去十余年在专利权路上的颠簸缩影。 近四年来,台湾企业为了加入国际竞局,在美国的新增专利权数量居全球第四大。根据陈达仁的研究,台湾自一九七八年拿到首张美国专利权证书,此后的十六年,每年台湾拿不到五百件美国专利权。但千禧年后,台湾企业每年在美国获得的专利权数量开始以二千五百件起跳,去年,台湾获得的专利权数更达到五千二百六十三件。这个数量增长和全球发展趋势相当。 美国每年核发出的专利权数总量,由七○与八○年代的六万到九万件水平,在九○年代陡升至十万件起跳,而在一九九八年后更爆炸式成长到十六万件的新高。这表示全球在注重、申请和发明的专利者,正高速增长中。 不过,台湾获得美国专利权数量,虽然是全球第四大,但若用专利权的权利金收支状态来看,台湾仍处于权利金净流出的国家。也就是,台湾的专利权虽多,却收不到钱。台湾企业付出的权利金,远高于权利金收入,政大智财所副教授周延鹏指出,这显示专利的质还不够好。
新的竞争思维 追求专利权的「质」比「量」更重要 在二○○五年〈专利一百强〉榜单上,专利「数量」第三大的联电,去年的专利数量,由过去五年平均每年获得三百九十五个专利,锐减为八十个,联电发言人刘启东强调:「有用的专利权,一个就够了!」 二○○一年一月,联电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控诉硅统科技侵权。在联电控告的二十九项遭侵权的专利中,后来,只有一项附属请求SiON(氮氧化硅层)半导体制程技术确立被侵权。但这致命一击,让使用硅统侵权芯片的主机板,在输往美国时,须付三九%主机板产品价值的保证金,芯片组须支付一○○%保证金。侵权案确立两年后,联电入主硅统,两年内靠一个副属专利权间接吃下硅统,联电认清专利权的「质」比「量」更有用。已有二千九百一十八个美国专利权的联电,开始内部约制和管理专利权的申请。 「数量够了,就该求质。」周延鹏解释,「二十一世纪是专打专利权的世纪!现在得看你的专利权有没有长牙齿!」如何在关键产业的关键地位,掐住竞争者的咽喉甚至吃下对手,提升市占率,已经是创新、研发之外,更具体的竞争利器。 在专利是王的时代,如果没有强大的专利权,光是官司诉讼费就足以拖垮公司。杜东佑提醒,美国已出现专利流氓「Trolls」,这种完全不为营运研发、纯粹在硅谷买专利,以告人为目的的企业趋势正在成形并向外扩张。未来,很多小企业或许难以抵挡。 未来,薄薄的一本专利证书,将决定你是创新企业,还是被放在刀俎上,任人鱼肉的企业!
上一页 [1] [2] [3]
|
|
|
|
|
网友评论:(只显示最新10条。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 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