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的投资指标 美国已有根据专利权进行股市分析 首先提出用专利权的质与量,进行股市投资分析者,是美国知名的专利权研究机构CHI,CHI甚至为这套选股方式注册专利,并且在二○○一年一月取得美国专利权证书。 一位手握六千万美元的杭廷顿美国中型企业基金(Huntington Mid Corp America Fund)经理人就曾经对美国《商业周刊》的专栏作家罗伯‧巴克(Robert Barker)坦言,他在二○○二年基金报酬率能够成长四‧五%,打败同时期同类型基金平均下挫二‧六%的绩效,因为他先挑选专利权质量皆优的公司,再进一步做财务与产业分析。
不只如此,CHI利用自己设计的这种专利权选股方程式,回溯过去的股价走势时,发现如果在一九九○年按公式挑选个股,并持股到一九九九年的话,获得的报酬高达二十六倍。这远高于同时期那斯达克(Nasdaq)指数约六倍涨幅,以及标准普尔五百指数约三倍的涨幅。 这种根据个别公司的专利权质与量变化,做为投资分析架构,甚至已经商品化,称为「投资人科技线」(暂译,Investor Tech-Line)。基金经理人或机构投资人,每年向CHI研究机构缴交一万五千美元(约合新台币五十万元)年费,就能按月得到依专利权强度评选出、公司价值遭低估的最新的个股名单。 也就是,企业成长关键在于创新力,而专利就是创新力的具体表现。有用的专利等于金钱,它甚至能扭转企业的命运。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,拥有电话专利的AT&T。一八七七年,贝尔实验室(AT&T的前身)慧眼独具,将当时无人感兴趣的新发明——电话,申请专利并成立为贝尔电话公司之后,垄断美国长途电话市场达一百零八年。这项申请并使用电话专利的策略,被美国《财星》杂志誉为是「二十个改变历史的决策」之一,《财星》甚至评论「AT&T会再主宰通讯产业一世纪!」 另外,荷商飞利浦等十家国际大厂,也因为拥有DVD规格专利,可以向台湾光驱厂商收取权利金。DVD光驱相关专利权的「贵重」程度,是不论光驱出货报价是二十五美元或二十美元,都得付出高达十美元的权利金。 从《商业周刊》二○○五年〈专利一百强〉排行,专利质量均佳的企业(除少数公司因策略错误、管理不善而致亏损),基本上营收与获利都能稳定成长。例如,做锁的台湾福兴在铜和铁涨价两倍、制造成本增加二五%等相当不利的大环境下,靠着每年有新专利和新产品,最近三年来,平均年获利仍得以稳定成长二二%。
新的经营优势 少了专利权门票等于没了生存机会 台积电法务长杜东佑说:「专利权是一张机会的门票。」没有这张门票,公司没有赚大钱的权利,甚至连生存、或和别人同台竞争的机会都没有。 二○○二年,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找来具有美国律师资格的杜东佑担任法务长时,对他的工作要求,第一,是让台积电自由地设计和生产。其次,要用智财权创造台积电的竞争优势。目前台积电共拥有超过三千六百件美国专利权数,是台湾半导体产业的专利大王。杜东佑每天五○%的工作时间,都花在处理智慧财产权的发展策略,其中,专利又是最重要的一环。 台积电用专利围成严密的护城河,防止外侮。今年一月底台积电与大陆中芯半导体达成侵权案的和解,中芯半导体付给台积电一笔一亿七千五百万美元(约合新台币五十七亿九千七百万元)的和解金。杜东佑说,这个金额足以登上美国前二十大和解金额排行榜。 杜东佑在白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金字塔,再用三条横线把金字塔分成四个层次。最底层是防御用专利权;往上一层是为节省成本(cost-saving)的专利权;再向上则是能整合营收(intergrate revenue)的专利权;金字塔顶端,是企业专利权最难企及的愿景式(visionary)专利权。愿景式专利权不需要多,却是企业未来成长关键。杜东佑认为多数台湾企业的专利权,仍处在防御阶段。 追求专利数量的成长、以保护企业免于被告侵权,是专利权发展必经的过程。一九八○年代,宏碁曾历经一段连年亏损的岁月,但到一九八九年宏碁才刚转亏为盈稍获喘息时,立刻被IBM控告侵权。当年宏碁全年获利仅一亿,但IBM单一事件就让宏基赔偿逾两亿元。宏碁集团首位法务长、现任纬创资通法务长吴重铭说,现在还有不少老板被人告侵权时,会觉得「那些人都是土匪!」但宏碁集团经过这几年的学习,对专利权已经很有概念了。他说,现在宏碁出来的人都知道「要永续经营,就得要有专利权。」
上一页 [1] [2] [3] 下一页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