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要打印的文件是:专利是企业创新力的成功指标

专利是企业创新力的成功指标

作者:未知    转贴自:台湾《商业周刊》    点击数:4396


    做门锁的台湾福兴,靠370个专利成为亚洲锁王;做弹簧的新日兴,开发全球第一颗可调式计算机枢纽。他们都靠专利,翻身成创新企业。知识经济时代,专利为王,靠专利吃下对手、画出新的成长曲线,才能成为赢家。

  苹果计算机风靡全球的白色笔记型计算机ibook,只要轻弹一下,键盘与屏幕间距就弹开出一缝九公厘的空隙,让你的指尖刚好能使力拨开。这个弹性巧思让苹果迷疯狂,而这个巧思,来自四十年老公司新日兴。
  新日兴,四十年前用日文接订单卖弹簧的企业。如今,每一个ibook背后连结面板与键盘的枢纽,几乎全是新日兴的产品。拥有四十六个枢纽专利,让新日兴从传统产业的弹簧制造商,跨入笔记型计算机零件供货商,成为全球第一大的笔记型计算机枢纽供货商。
  全美婴儿车及婴儿床第一大品牌葛莱(Graco)十八年前独步全球的婴儿床专利折合设计,在去年由台湾的明门实业翻新,并取得更新的专利,即将成为葛莱的畅销新品。
  明门实业,一个婴儿车相关周边产品代工厂,却在美国拥有六十二件专利,在全球注册的专利更达三百件。而最近三年来,明门爆发出来设计与专利能量,使得明门得以代葛莱设计 下一世代产品,今年,葛莱的年度新品,有六成由明门设计制造(ODM)。

  新的企业排行 台湾首度针对专利权的质量调查
  新日兴和明门实业,都是《商业周刊》二○○五年〈专利一百强〉排行榜上的专利明星,这是台湾首度针对专利权,所进行的「质量」与「数量」大调查。由《商业周刊》与政治大学智慧财产研究所、台湾大学工业知识科技研究中心主任陈达仁、台大图书信息学系主任黄慕萱、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制作。
  这份排行榜,是从「美国专利暨商标局」(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, USPTO)二○○四年专利数据库中,取出台湾企业专利数量最高的前一百名企业,制作出〈专利一百强〉排行(详见第一一四页)。再从这一百家企业,依十五个产业及一个法人机构,进行产业别排行(详见第一一六及一一八页)。在产业别排行中,乃先以「优质专利指数」(EPI)与实时影响系数(CII),呈现各企业专利优质程度,再以「优质技术强度」(ETS),表现质与量的综合分数。
  在这份排行榜,共分十五个产业中,科技产业的专利王,几乎都是耳熟能详的面孔:台积电、鸿海、友达。最令我们惊艳的发现,是传统产业中的「陌生明星」,包括:做凉椅的欣业企业、做门锁的台湾福兴、做婴儿车的明门实业,各自是产业里的「专利王」,靠着专利进行产业升级,他们拉出企业新的成长曲线。

  为什么专利就足以让这些企业在产业里称霸?
  政治大学智慧财产研究所所长刘江彬直指:「专利权是企业创新力的成功指标(率)。」他指出,知识经济时代要靠无形资产胜出。无形资产指的是专利、商标、著作权、营业秘密、硅智财(半导体产业)、公平交易等六大智能财产权,专利权是其中唯一能量化的指标。「专利权是所有技术核心的本身,也是智财权最重要的指标!」刘江彬说,企业的创新能量究竟能不能落实,看的就是专利权。陈达仁更直指,专利权可用来衡量企业未来发展潜力和竞争力。美国就有基金经理人及外资券商,如雷曼兄弟,以企业专利权的质与量,做为选股标准。

[NextPage]

  新的投资指标 美国已有根据专利权进行股市分析
  首先提出用专利权的质与量,进行股市投资分析者,是美国知名的专利权研究机构CHI,CHI甚至为这套选股方式注册专利,并且在二○○一年一月取得美国专利权证书。
  一位手握六千万美元的杭廷顿美国中型企业基金(Huntington Mid Corp America Fund)经理人就曾经对美国《商业周刊》的专栏作家罗伯‧巴克(Robert Barker)坦言,他在二○○二年基金报酬率能够成长四‧五%,打败同时期同类型基金平均下挫二‧六%的绩效,因为他先挑选专利权质量皆优的公司,再进一步做财务与产业分析。

  不只如此,CHI利用自己设计的这种专利权选股方程式,回溯过去的股价走势时,发现如果在一九九○年按公式挑选个股,并持股到一九九九年的话,获得的报酬高达二十六倍。这远高于同时期那斯达克(Nasdaq)指数约六倍涨幅,以及标准普尔五百指数约三倍的涨幅。
  这种根据个别公司的专利权质与量变化,做为投资分析架构,甚至已经商品化,称为「投资人科技线」(暂译,Investor Tech-Line)。基金经理人或机构投资人,每年向CHI研究机构缴交一万五千美元(约合新台币五十万元)年费,就能按月得到依专利权强度评选出、公司价值遭低估的最新的个股名单。
  也就是,企业成长关键在于创新力,而专利就是创新力的具体表现。有用的专利等于金钱,它甚至能扭转企业的命运。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,拥有电话专利的AT&T。一八七七年,贝尔实验室(AT&T的前身)慧眼独具,将当时无人感兴趣的新发明——电话,申请专利并成立为贝尔电话公司之后,垄断美国长途电话市场达一百零八年。这项申请并使用电话专利的策略,被美国《财星》杂志誉为是「二十个改变历史的决策」之一,《财星》甚至评论「AT&T会再主宰通讯产业一世纪!」
  另外,荷商飞利浦等十家国际大厂,也因为拥有DVD规格专利,可以向台湾光驱厂商收取权利金。DVD光驱相关专利权的「贵重」程度,是不论光驱出货报价是二十五美元或二十美元,都得付出高达十美元的权利金。
  从《商业周刊》二○○五年〈专利一百强〉排行,专利质量均佳的企业(除少数公司因策略错误、管理不善而致亏损),基本上营收与获利都能稳定成长。例如,做锁的台湾福兴在铜和铁涨价两倍、制造成本增加二五%等相当不利的大环境下,靠着每年有新专利和新产品,最近三年来,平均年获利仍得以稳定成长二二%。

  新的经营优势 少了专利权门票等于没了生存机会
  台积电法务长杜东佑说:「专利权是一张机会的门票。」没有这张门票,公司没有赚大钱的权利,甚至连生存、或和别人同台竞争的机会都没有。
  二○○二年,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找来具有美国律师资格的杜东佑担任法务长时,对他的工作要求,第一,是让台积电自由地设计和生产。其次,要用智财权创造台积电的竞争优势。目前台积电共拥有超过三千六百件美国专利权数,是台湾半导体产业的专利大王。杜东佑每天五○%的工作时间,都花在处理智慧财产权的发展策略,其中,专利又是最重要的一环。
  台积电用专利围成严密的护城河,防止外侮。今年一月底台积电与大陆中芯半导体达成侵权案的和解,中芯半导体付给台积电一笔一亿七千五百万美元(约合新台币五十七亿九千七百万元)的和解金。杜东佑说,这个金额足以登上美国前二十大和解金额排行榜。
  杜东佑在白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金字塔,再用三条横线把金字塔分成四个层次。最底层是防御用专利权;往上一层是为节省成本(cost-saving)的专利权;再向上则是能整合营收(intergrate revenue)的专利权;金字塔顶端,是企业专利权最难企及的愿景式(visionary)专利权。愿景式专利权不需要多,却是企业未来成长关键。杜东佑认为多数台湾企业的专利权,仍处在防御阶段。
  追求专利数量的成长、以保护企业免于被告侵权,是专利权发展必经的过程。一九八○年代,宏碁曾历经一段连年亏损的岁月,但到一九八九年宏碁才刚转亏为盈稍获喘息时,立刻被IBM控告侵权。当年宏碁全年获利仅一亿,但IBM单一事件就让宏基赔偿逾两亿元。宏碁集团首位法务长、现任纬创资通法务长吴重铭说,现在还有不少老板被人告侵权时,会觉得「那些人都是土匪!」但宏碁集团经过这几年的学习,对专利权已经很有概念了。他说,现在宏碁出来的人都知道「要永续经营,就得要有专利权。」

[NextPage]
  摊开二○○五年〈专利一百强〉榜单,ABW家族(泛宏碁集团)的公司包括明基、宏碁、友达、纬创等,都是上榜企业,去年,他们获得的美国专利数,即达到二百五十一个。
  崇贸科技也有类似的痛。崇贸自一九九九年由传统的IC烧录器,转型进入电源控制IC设计公司后,每年年营收都增长三三%到五一%。却引发美商PI(Power Integrations)的警觉。今年五月,德仪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(ITC)提出侵权控告。虽然崇贸在转型时,也申请到三十六个新的美国专利保护,但「真的是打了官司后才知道痛,才知道该怎么『写』专利申请,从防御目的变成攻击专利,」崇贸专利智财室副理郑培璇叹着说。
  有了前车之鉴,崇贸即将推出的电源控制芯片,在申请专利时,同时做水平与垂直式的卫星专利布局,将相关的回路方式、IC制程,包括电源输出与输入的信号处理、调变技术和省电模式等,同步推出十余个卫星专利。同时在公司内建置达五人的专利智财室。
  崇贸的营收成长、被告的痛,到崇贸在专利申请上的积极转型,正是台湾大大小小厂商过去十余年在专利权路上的颠簸缩影。
  近四年来,台湾企业为了加入国际竞局,在美国的新增专利权数量居全球第四大。根据陈达仁的研究,台湾自一九七八年拿到首张美国专利权证书,此后的十六年,每年台湾拿不到五百件美国专利权。但千禧年后,台湾企业每年在美国获得的专利权数量开始以二千五百件起跳,去年,台湾获得的专利权数更达到五千二百六十三件。这个数量增长和全球发展趋势相当。
  美国每年核发出的专利权数总量,由七○与八○年代的六万到九万件水平,在九○年代陡升至十万件起跳,而在一九九八年后更爆炸式成长到十六万件的新高。这表示全球在注重、申请和发明的专利者,正高速增长中。
  不过,台湾获得美国专利权数量,虽然是全球第四大,但若用专利权的权利金收支状态来看,台湾仍处于权利金净流出的国家。也就是,台湾的专利权虽多,却收不到钱。台湾企业付出的权利金,远高于权利金收入,政大智财所副教授周延鹏指出,这显示专利的质还不够好。

  新的竞争思维 追求专利权的「质」比「量」更重要
  在二○○五年〈专利一百强〉榜单上,专利「数量」第三大的联电,去年的专利数量,由过去五年平均每年获得三百九十五个专利,锐减为八十个,联电发言人刘启东强调:「有用的专利权,一个就够了!」
  二○○一年一月,联电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控诉硅统科技侵权。在联电控告的二十九项遭侵权的专利中,后来,只有一项附属请求SiON(氮氧化硅层)半导体制程技术确立被侵权。但这致命一击,让使用硅统侵权芯片的主机板,在输往美国时,须付三九%主机板产品价值的保证金,芯片组须支付一○○%保证金。侵权案确立两年后,联电入主硅统,两年内靠一个副属专利权间接吃下硅统,联电认清专利权的「质」比「量」更有用。已有二千九百一十八个美国专利权的联电,开始内部约制和管理专利权的申请。
  「数量够了,就该求质。」周延鹏解释,「二十一世纪是专打专利权的世纪!现在得看你的专利权有没有长牙齿!」如何在关键产业的关键地位,掐住竞争者的咽喉甚至吃下对手,提升市占率,已经是创新、研发之外,更具体的竞争利器。
  在专利是王的时代,如果没有强大的专利权,光是官司诉讼费就足以拖垮公司。杜东佑提醒,美国已出现专利流氓「Trolls」,这种完全不为营运研发、纯粹在硅谷买专利,以告人为目的的企业趋势正在成形并向外扩张。未来,很多小企业或许难以抵挡。
  未来,薄薄的一本专利证书,将决定你是创新企业,还是被放在刀俎上,任人鱼肉的企业!